顾建华对太湖水石的喜爱已到了痴迷状态。□记者姚永强摄 苏州民营企业家办起太湖水石博物馆 苏报讯(记者 吕继东)传统的太湖石以“瘦、皱、漏、透”为主要审美特征,而一位苏州民营企业家顾建华收藏的400余块太湖水石,却提供了另一种对太湖石的审美可能。昨天,记者来到位于姑苏区城北街道金星村的太湖水石博物馆,近300块周身布满鱼鳞状纹理的太湖水石令人叹为观止。 近300块鬼斧神工太湖 水石免费向市民开放 顾建华出生在金星村,祖父和父亲都是花农,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爱上了苏式盆景和赏石。说起筹建太湖水石博物馆,顾建华告诉记者,这是他多年来的愿望,也是机缘巧合。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顾建华得知西山一位奇石藏家要将一批产自三山岛附近水域的太湖石转让给广东一位买家,他便连夜驱车找到这位藏家,出高价将400余块太湖石全部买下,并花费两年时间为它们配上精美的红木底座。“太湖石蕴含着苏州本土特色文化,我应当尽自己的力量留住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顾建华说,为了给这批太湖石找个家,顾建华在金星村租了一处破旧不堪的花房,并出资改造成一处占地600平方米颇具文化格调的太湖水石博物馆,2011年正式挂牌开馆,近300块鬼斧神工的太湖水石免费向广大市民和赏石爱好者开放。 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地 质教科书”,具极高考古价值 据介绍,传统的太湖石多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但顾建华收藏的这批太湖石却与传统意义上的太湖石不同。记者发现,这批太湖石的表面并不是十分平整,四周均布满鱼鳞状纹理,且大多夹杂着层层叠叠的硅质岩,也不具备传统太湖石的主要审美特征,两种岩石层叠累积,不显灵秀之态,但却另有一番磅礴的气势。“这是一批极具收藏和文化价值的太湖奇石。”苏州奇石收藏家李金生介绍说,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这批太湖石表面的鱼鳞状纹理是石头长期浸泡在太湖中被湖水溶蚀而成的,是正宗的太湖水石。而据专家考证,在北宋“花石纲”大兴的时候,苏州水生太湖石就几近绝迹了,因此,这批大约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二叠纪太湖水石尤其显得珍贵,它不仅提供了另一种太湖石的文化审美视角,而且直观地展现了西山地区地质变迁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质教科书”,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来源: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