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342|回复: 3

[争鸣] 和氏璧材质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9 15: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命名.jpg

和氏璧复原想象图


     千古名玉和氏璧为何种材质,此乃中国玉文化史上的千古猜想。

  现代科学对于玉石材质的分析方法十分简单,就是直接取样对其进行化学和物理的测定。然而和氏璧至今无法见到实物,我们只能从极其有限的历史文献中获取诸如产地、产状及其他表象特征的信息,从而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战国《韩非子·和氏》与其他一些早期史料是最重要和较可靠的依据。另外唐代杜光庭的《录异记》中“岁月三星,坠于荆山,化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玉献楚王”,也曾被许多专家作为描写和氏璧色泽特征的唯一文字记载而加以引用考证。

  1921年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章鸿钊先生开和氏璧材质研究之先河,在《石雅》一书中对和氏璧材质进行分析推测,认为有月光石、拉长石、碧玉、蛋白石、玛瑙、绿松石、蓝田玉等七种可能。此后学界研究都以此为基础,褒贬不一,意见纷纭,又陆续增加了可能是其他材质的观点。如:南阳独山玉、冰洲石、三峡奇石、欧泊、发光玉石(水晶、萤石、冰晶石等)、青金石、基性(或超基性)岩石、翡翠砾石及和田白玉、青玉等。近年还有人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捕获了破解和氏璧材质的“璞、玉、宝、理、璧”等五个密码,认为和氏璧是一颗超级大钻石,令学界震惊,激起阵阵涟漪。

  笔者不才,对以上专家学者的治学精神总是充满钦佩,对他们的研究成果总是认真学习,偶有心得,曾发表网文,班门弄斧地认为:从和氏璧的产地(楚人、楚山)和产状(楚山、玉璞)推测,和氏璧应属于地方材质的半山料,一块普通的玉石毛料而已。多年过去,心里仍忐忑不安,似对千古名玉和氏璧有点不恭。

  近几年学界认同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之间无关联的观点益多。距和氏璧发现后一千六百余年的杜光庭,是唐代第十八位皇帝唐僖宗的近臣,很有可能亲眼目睹过传国玉玺。他承袭了唐代其他一些学者提出的传国玉玺系用和氏璧琢刻的说法,其《录异记》中所撰,很有可能把对传国玉玺材质的观感误成了和氏璧。如果两者无关联了,多年来对和氏璧材质的研究将陷入困境,可能因此会产生其他新的推测和更大的猜想空间。

  不久前,与几个同好喝茶,聊起和氏璧材质之争,余戏言:现在神州大地上的许多材质几乎都扯上了,独缺“天外来客”。席间有人插话:“那就凑个‘雷公墨’吧。”

  “雷公墨”是一种玻璃陨石。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刘恂《岭表录异》中记,广东“雷州骤雨时,人于野中得和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铮然,光莹可爱”。明代《本草纲目》认为其“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星陨石,则与金石”,对人有保健安神之作用。古人亦将其视作一种珍贵的美石。“雷公墨”不仅在海南一带常有发现,而且近年来在青藏高原的沙漠中、贵阳市及湖北境内的河道里也发现了单体原石。众人笑答:“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去吧。”

  当代关于和氏璧的材质之争硝烟弥漫,但决不是武林大战,没有江湖霸主。我们倡导和氏璧发现时期那种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各抒己见,和谐共处。历史上一些著名钻石都镶到皇冠上去了,中国玉文化史上的这个皇冠级的千古猜想又将由谁来破解呢?我们依然不得而知。唯一可知的是只要不见实物,任何的研究结论都只能是推测,和氏璧材质之争将永无休止!

  作者:徐梦梅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于 2013-1-12 12: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学习了
发表于 2013-1-13 10: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未见实物,都在猜想,那答案一定五花八门。
定论,很难出现!
发表于 2013-1-22 22: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090946iq6lraq2m4aq010o.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5-10 08:24 , Processed in 0.4314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