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326|回复: 1

[石文] 文人拜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 08: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jpg
华石文化简略(二)(现代名人与石)
人类早年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石器时代,最早的劳动工具是石头,最早的饰物也是石头。自古以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已赋顽石以灵性,由此形成了石崇拜现象;因石的品格——寿、坚、安、实,内灵外美;石因无声,而平实恬淡;因石凝固,而悠远永恒,文人雅士予石以象征意味和人格化:
石之历史悠远,石头是地球上阅历最深的亿岁老人,在时光的长河里,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有石头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使它成为一种长寿的象征,雅称为“寿石”;
石坚硬不变,常让人比德于石~“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湿润;被借称于朋友之间的牢固友谊,称谓“石交、石友”;
石之安固不移的特性为人所爱,常见斋阁厅堂正中的案几上,左摆花瓶,右供奇石,就是寓“平安”之意,深受文人雅士钟爱;面对美妙的石,道是无情却有情,此处无声胜有声;每一块石都是大自然天工造物,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诗情画意的乐章;石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厅无石不华,居无石不安。
因此,传统的石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只在中国和中华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及其人群中存在。中国传统石文化———属纯人文性的文化范畴,是一种感性文化、欣赏文化。起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它是由文人士大夫倡导的。
历史上的陶渊明:在庐山“醉石”上饮酒后醉卧大石之上,叙言叙诗,警迪后世之说;白居易:作《太湖石记》之诗;李煜:自题名“海岳庵研山”之事;柳宗元:将柳州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柳江河底墨石制成墨砚送给好友刘禹锡之作;米芾:拜石,后人称“米颠”,提出“秀、瘦、皱、透“四个赏石原则之故;宋徽宗:“花石纲”,实现他的“竭天下以自奉”的目标之证;高宗赵构:“宁丢半壁山河,也不愿丢弃灵璧石”之言;苏轼:为“仇池石”,每每观赏之爱;米万钟:“自悬高赏”搜购美石之迷;海陵王完颜亮:为建琼华岛之石皆是太湖石之误;郑板桥:藏石、画石,且论石,用石头敲开人类历史之门:乾隆皇帝:把灵璧石称为“天下第一石”之情;……
以上所述均为中国传统的石文化典范之例,大多数人都已皆知,本文在此不再重复,只想从叧一侧面予以说明。
“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是中国神话中创造万物的女神,她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的女始祖。当天崩地裂,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吋,她以大无畏的精神,练五彩石把残缺的天补起来,挽救了人类,后人因此把彩色异常之石叫做女娲石。《南康记》记述:“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女娲石同女娲一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奇石,也是人间最理想的石文化之故事。
“禹生于石”“启母石”的传说:是原始灵石崇拜的写照,将灵石人格化并将石赋子母性的特征。石头具有生殖功能,是原始时代“万物有灵”论的世界观导生出来一种象征的观念。《淮南子.修务训》:“禹生于石”。<随巢子》:“禹产于昆石”。明确提出禹因石而生,石是禹产生的根本。禹不仅生于石,而且还是社神。《淮南户.汜论篇》:“禹劳天下,死而为社”。认为禹是社神,是“名山川的主神”。
河南嵩山南坡有一巨石,高十余米,传为启母石。“古代神话谓禹娶涂山氏女生启,母化为石”。灵石非但有灵,还具有生育能力。大禹由灵石所生;而中国第一个王朝统治者夏启,也是石头所生;夏启之母涂山氏也由人变成石头,而石头又生了启。禹、夏启、涂山氏三人的生存均与石头息息相关,组成一个由灵石衍生出来的家庭,最典型、最生动地反映出夏代对灵石的敬仰和神化。人和石具有不解之缘,人类的祖先是石头所生,从远古就结合在一起,所以对石头的信仰和崇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对灵石崇拜的礼俗也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最具影响的石迷一一阚子: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石迷,当属“阚子”。相传阚子得燕石于梧台。梧台,即梧宫之台,故址在山东临淄(齐国故都)西北。阚子得石后十分珍惜,秘藏起来,不轻易示人。《太平御览》中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宋人得一块燕石,视为珍宝,便用帛包了十层,放在一个里外有十层的华美箱子里。由于审美观点不同,同一燕石出现了不同评价,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弃之如粪土。而阚子虽被讥讽,但矢志不改,“藏之愈固,守之弥坚”,真石迷也。通过这亦庄亦谐的故事,说明先秦时代不仅以怪石作为贡品,且民间已有怪石的收藏。
和氏壁:历史上前后辗转相传达1700年之久,无论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可称谓奇迹。《战国策》记述:中国历史上有四宝名器,“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黎,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壁。韩非子,他在《韩非子.和氏》中记述了和氏璧的传奇历史。春秋时期,楚国有叫卞和的釆玉人,在楚山(今灵宝县,称荆山)采到一块璞玉(就是未加工的宝石,亦可称为赏石),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但二人均无识宝之慧眼和容人之胸怀,反而轻信小人之言,颠倒是非。卞和被诬为欺君,砍去了双脚。但他不屈不挠,当楚文王即位时再度献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玉人理璞而得宝石,遂命名为和氏壁。和氏璧之珍贵,贵在天然,“和氏之壁不饰于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
和氏壁也触发了众多历史事件:如秦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壁,导演了蔺相如“完壁归赵”的故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和氏壁。命玉工孙寿将丞相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镌刻壁上,始成国玺,并雕成“方四寸兽纽,上交五蟠螭”;汉高祖刘邦,得之成为传国之宝。和氏壁是块宝石还是块玉石自古说法不一,但2400年前和氏壁的出现,对于宝石、玉石和石文化的认识和应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代的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泰山封禅是神化自然的集中体现:远古时期,山不仅是神的象征,也是神仙的居宅,还是通天之径。山岳崇拜伴随着天地崇拜而来,对大山的崇拜最初为在山上祭天,这时还属于自然崇拜范畴。后期则发展为人化自然、神化自然,增加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远古先民对大山的崇拜,转变为自然神灵崇拜,也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封禅是泰山文化中独有的现象,它起源于大山崇拜。由于泰山雄伟高大,雄峙东方,被视为通天拔地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以其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郭沫若说:“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帝王还要高一等,因而谁也不敢藐视它了。”经过神化的泰山成为古老昌盛的民族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大山崇拜的典型化和具体化。封禅活动也成了一种旷世大典。
泰山神由一般自然神而演变为具有人格化,且有帝王之尊的神灵。统治者开始自觉地利用泰山,借泰山神而设教,故使泰山的政治色彩更浓烈,称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孙,神灵之府”。从以上封号人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对泰山崇拜真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在世界山川中也是空前绝后的。
无字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巨型立石,立于岱顶之上。此石为一长方体,下宽上窄,四边稍有抹角,上承以方顶,中突,高6米,宽约1.2米,顶盖石与柱石皆为花岗石,石柱下无榫,直接下侵于自然石穴内,无基座,无装饰,通体五色彩,无文字,粗犷浑厚。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虽无字胜有字,蕴藏着大量信息,为后代留下了不尽的话题。无字碑的造型质朴厚重,本身就是泰山精神的象征。同时,以巨大的山石为美,也体现出当时在山石的欣赏上,不是崇尚玲珑剔透,而是以大为美,以壮为美,以阳刚为美的审美观点。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块巨形立石,也是我国立石的鼻祖。
现代文人的石文化:曹雪芹:人生坎坷,寄情思于奇石,《红楼梦》原名即《石头记》,书中不时有细腻的“玲珑山石”描写,用浪漫主义手法对石头进行艺术想象加工创造的不朽之作。传说女娲氏炼五彩石补天,遗留一块在大荒山青梗峰下,此石自叹无力补天,有一僧一道决心让石头到人间走一遭,从而演出一场红楼梦。这补天遗石也就变成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它也决定着宝玉的命运。奇石在作者笔下,已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灵石,《石头记》也就成为写石的伟大篇章。曹雪芹不但写石,而且集石、画石。其友敦敏在《题芹圃画石》中既描述了画面,也写出了曹雪芹的傲骨:“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时”。
蒲松龄:蒲松龄《聊斋志异》寄托了他的孤愤,他栖居石隐园,收藏众多名石,如三星石、海岳石、蛙鸣石等,写出了很多有关赏石的文章,同时写出了一部石谱,对近100种奇石的出处、形状、色泽、质地及用途都作了详细描述。他对石隐园的一石一木倍加爱惜,倾注感情。《石隐园》载:“老藤绕屋龙蛇出,怪石当门虎豹眠,我以蛙鸣间鱼跃,俨然鼓吹小山边.”自注:“有类蛙鸣,余移置鱼跃石侧。”石隐园内怪石名花凡多,至今依然健在,供后人欣赏追忆。蒲氏在《石清虚》中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个爱石如命的邢氏老人从河中捞取一块奇石,视为珍宝,历经磨难,几经坎坷,矢志不变,既写出石之玲珑剔透、奇特,又写惜石之痴情,宁可折寿而不愿离石,可谓石痴,而绝非叶公好龙之徒。
张大千:他客居美国洛杉矶时,曾在海滩上发现一块宛若一幅台湾地图的巨石,张大千视为珍宝,题名“梅丘”。1978年,大千移居台湾,友人将这块巨石运到台湾大千“摩耶精舍”,置放在“听寒亭”和“翼然亭”之间。而在他的故乡四川青城山,也有“听寒”和“翼然”两亭,其间也有块“梅丘”石,看来,张大千爱石,是用以寄托一腔故园山水之情。张大千逝世后,人们将他安葬于“梅丘”巨石之下,正如他生前所吟:“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块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类与猿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制造和使用了石头工具。尽管第一件石头工具非常原始和简陋,但他的产生使原始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历史性转变。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也就是人类的童年时代,就被命名为石器时代。……在劳动过程中,手、脑也得以不断进化发达,并逐渐地学会了用石头打制工具,最终进化为人类。
沈钧儒:沈先生爱国,亦爱石,书斋题名“与石居”且名符其实!其间除了书柜,就是石柜石架了。赋《与石居》: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摄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
郭沫若:一生收藏多种珍奇异石,他的一尊孔雀石造型奇特,色彩鲜艳,令观者赞誉不绝。1942年8月7日,郭在重庆为沈撰此词:曰:“与石居者与善游,其性既刚且能柔。柔能为民役,刚能反冦仇,先生之风超绝时空。”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1959年,郭沫若先说说这里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所以,他的可看性就可见一斑了。从来也没进过祠堂,所以陈氏书院真是给我们两个开了个头,让我们看到了广州地区非常好的砖、石雕等艺术风格。
郭老曾有诗自述说:“我亦爱石人,爱石之性坚,纵使遭磨砻,以方寓于圆。”在郭沫若故居中陈列了几方他所喜欢的石头,造型自然各显神韵。在郭沫若《水龙吟奉题沈钧儒先生“与石居”》诗中写到:“商盘孔鼎无存,禹碑本是升庵造。古香已逸,豪情待冶,将何所好?踏遍天涯,汉关秦月,雪泥鸿爪。看女神志气,长随书剑,时媵以,一拳小。浑如风清月皎,会心时点头微笑。轻灵可转,坚贞难易,良堪拜倒。砭冗支机,补天填海,万盘巧妙。看泰山成厉,再劳拾取,为翁居料”。
到过梅园新村纪念馆的人,都会注意到在会客室的小圆桌上,摆放着一碗雨花石,那是邓颖超大姐的“收藏”。当年,郭沫若到梅园拜访周恩来,见到这碗雨花石后,感慨万分,他在《梅园新村之行》一文中写道:“正中一个小圆桌,陈列着一盆雨花台的文石,这文石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也就象征着主人的精神”。
老舍:爱花是出了名的,而他对于石亦情有所钟。现在老舍故居“丹柿小院”的书房里,陈设着一只大水洗,其中供着一只“寿龟”,龟身是一枚椭圆形黑色纹理石,头、尾和四肢则以雨花石相配而成。
王朝闻:美学家,耆耋之龄狂热爱石如痴。黄山观石选录:我第二次上黄山,一位素不相识的妇女,乐於和我们同行,她在我种种敏感和幻想的“病症”影响之下,也能把一块无名的石头看成一个人的头部。这一发现,不只使她自己感到高兴,我也替她的有所发现而高兴。我替她高兴,是我的兴趣能够“传染”别人而高兴,且从别人的敏感与幻觉的成果中感到高兴。游人这种主体与客体(石头)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石头的某些特徵,成为符合人们趣味的观赏对象。石头的形体,在人们的审美感受上,“跳”或“观”等动势与神态,才使人感到顽石是美的。
杨英风:台湾省宜兰县人,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意大利罗马艺术学院雕塑系。有人问杨英风:一颗石头,看不出它像什麽,有什麽美?美在哪里?杨英风说;欣赏一朵花,难道花要像什麽吗?赏花就是赏花本身之美啊。晨曦日出是那麽美,难道日出该像什麽吗?日出本身的光芒和色彩就是一种美,……它是含蓄的、沉淀的美、是朴实的、坚执的美,是刻划著大自然生命变替、岁月痕迹之美,是隐射著宇宙撞击压力迸发的能量之美。……中国人懂得欣宣石头,珍视这一脉承传的雅好,是中国人富有哲思的文化生活之一端。杨英风指出:中国人特出之处:崇尚自然的真性力美,将自然收摄於生活之中,眼前咫尺,卧游山川,提升自己,从而凝练自己於高远清旷的情操志节,企与宇宙同化一体。而是人人易懂的民俗文化之一端,是成熟文化的表现,比诸西欧文化,纯将石头当作建材筑城堡高塔,或将石头当作素材来雕刻造型,真有天攘之别。
贾平凹:先生爱石、赏石如痴如狂,有“石痴”之称,他收藏的各类珍贵奇石有几千块之多。他的涉石文字,可成为他散文的经典之作,其中《丑石》一文堪称散文佳作。贾平凹笔下的石头气象万千,带着大自然的神秘气息,或天然灵秀,或平淡无奇,但透过贾平凹的眼光来看,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具有生命。他表示:“天下姓贾的人都与石头有缘,贾宝玉不是青埂峰上的一顽石吗?”《丑石》一文,多年前已被列入教科书籍。1995年撰写的百篇评石文章与笔者拍摄的百篇奇石照片相配,以《小石头记》为名在《三秦都市报》连刊半年之久,引起轰动。
蓝天野:蓝老谈石:石之美在天然,与石结缘的12年间,他静心赏石、爱石,成为我国颇有名气的奇石收藏家; 一提起奇石收藏,蓝老的语速分明有些加快。“我原先收藏了五百多块石头,近几年跑的地方少了,再加上赏石水平比初时提高了,许多就看不上眼了,现在我只收藏了一百多块石头,在我眼中当然件件都是精品喽!什么算是好石?每个人审美观念不同,欣赏层次不同,我眼中的至宝或许在他人眼中一文不值,这都没有定论。石头只要是天然的,无论具象与否,都是有收藏价值的”。
汤书昆:大学教授、艺术鉴赏家,《华夏名石与艺术》杂志名誉总编。在西部调研赏石资源时曾提出,赏石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珍奇性、天然性、稀罕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营造中国的赏石文化品位,也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围绕着人文文化和随着质、形、色、意赏石标准和藏石品位的不断提升,在忠实于它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基础上,能和国际藏石标准与赏石文化接轨,就能成为其能否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汤教授说 “一鸟一世界,一石一春秋。观鸟语而心悦,闻石吟而性深”。
谢栋梁:台湾名雕塑家,指出:……如山形石呈现的是三角形的庄严,安定之美,形象石给人熟悉亲切的具象之美,色彩石图案石表现的恰是一幅内容美妙,色彩丰富的绘画,造形石的线条,空间最具变化,具有抽象和感性之美,奇石因它的稀有性,玩赏者得之如获至宝,并有感於大自然的神奇而敬仰造化,崇尚自然。
叶浅予:叶老集石成癖,有时竟到如痴的地步。一次他在香港办画展,在香港画家张玲麟家看到一块芝麻石,他握在手中,把玩许久,不忍放回。张玲麟见他爱石如痴,便将那块在明妃故乡,香溪急流中冒险寻得的爱物送给了他。叶老的画室里,带叶纹卵石、彩石与芝麻石,古巴海岸的珊瑚石、南极的石子应有尽有,简直成了奇石博物馆。
冯其庸:爱石、藏石、赏石成了冯先生一大嗜好,关于赏石鉴评理论,冯老倡导:“线宜曲不宜直,面宜凸不宜平”的赏石标准,为赏石者总结出了有规可循的,新的审美规律。这对于赏石界又是一大贡献。冯老题诗赞美奇石:“漫天红霞倏星河,出世昆仑白雪多,咫尺匡盧风雨骤,梦成万象一青螺”。
发表于 2012-2-3 21: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4-28 05:32 , Processed in 0.08801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