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展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348|回复: 0

长江奇石鉴赏中三个突出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5 20: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长江奇石作为江河卵石类奇石的代表性石种,近年来声名鹊起,引起国内外石界的极大兴趣。但当前石界尚未构建起成熟的各类奇石鉴赏理论体系,长江奇石的鉴赏理念也处在探索之中,因此,人们常常以其它石种的品评原则去评价长江奇石,对长江奇石本质特征与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在长江奇石上去寻找热销石种的影子。在鉴赏理念上,缺少立足长江奇石自身特点的思维。为此,本文拟就长江奇石鉴赏理念中突出的三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u=1660482325,813296102&fm=26&gp=0.jpg


一,个性特色问题


    人类艺术讲究个性、特色,有个性、特色的艺术才有生命力。因此艺术家忌讳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不能突破,千方百计要创作出属于自己个性特色的作品,独立于艺术之林。在书法界,把仿大师手笔而缺少自己风格的人称为“书奴”,在国画界,把靠临摩别人作品而缺少创新的人称为“画匠”,可见个性特色之于艺术的重要性。


    奇石也一样,每一个石种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石种,开发价值不会很高。一个石种如果与著名石种相似,又缺少自己独有的属于个性的东西,不能算好石种。追求个性特色、追求新的感觉,是人类对艺术追求的永恒目标。因此,人们才不满足于“瘦、皱、漏、透”的传统赏石观,而不断总结出“宝气”、“清气”、“古气”、“文气”这些不同的奇石赏玩新理念。然而有时我们的思维恰恰相反:一个石种有自己很强的个性,有完全区别于其它石种的鲜明特色,人们并没认识到这一点,却常常以成名石种的突出优点作为标尺来横向比较,把本来属于特色的东西看成了缺陷,这或多或少有些跟风跟潮的意识在里面。


    人类的兴趣爱好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素养、尤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兴趣喜好都有差异。体现在赏石上就有喜欢古拙的、有喜欢乖巧的,有喜欢张扬的、有喜欢内敛的,有喜艳丽的、有喜欢质朴的,有喜欢具象的、有喜欢抽象的,有喜欢简约的、有喜欢繁茂的……..。总之,每一种喜欢都是契合了各自的心理轨迹,都有其合理成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应该互相排斥。


    不同风格的石种之间并无高下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去把不同风格的石种主观地划分成三六九等。就如大化石、葡萄玛瑙都很名贵,却不能与灵壁石比漏透。如果以古人的瘦、皱、漏、透作标准,岂不是大化石、葡萄玛瑙不入流了吗?就如以清气著称乌江石,色不及大化石,型不及戈壁玛瑙,若以大化石、戈壁玛瑙的赏玩标准去欣赏乌江石,岂不是乌江石不入流了吗?


    因此,每一个石种各自的个性特色,都有自已的受众群体。相对于其它石种,长江奇石有其鲜明的特色,而它的个体之间,同样有其鲜明的特色,构成了长江奇石千姿百态的丰富面貌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长江奇石的主要特色在于质朴内敛、内涵丰富、诗情画意。它的这些特色,适合于以石寄情,以石砺志,赏玩“文气”,以及吟和酬唱。


    又如:长江奇石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质朴,质朴与热销石种的珠光宝气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因为长江奇石不是要表现华贵感,而是表现以诗情画意为主的文化内涵,它不需要去效仿以质色出名的石种,它靠的是自身的内涵、自身的诗情画意、自身的丰富表现力、自身的“文气”,以
自已的面貌独立于奇石之林。


    有些人认为,长江奇石质地不好,没有玉质感,因此品位不高,我认为质地是否玉质化不是评价所有奇石的通行准则,长江奇石粗朴的质地,是其图案、内涵的载体,正如价值连城的宋元古画,是画在纸上的,其价值在画不在纸。广西的摩尔石质地就不好,当地曾称之为“磨刀石”。奇石是石头,不是珠宝,奇石带给人更多的是自然的神奇、人格的像征、生命的感悟、人生的体验。


    近几年来长江奇石一直得到韩国石界的青睐,不少韩国石商长期巡回在长江奇石产地,而他们大量采购的奇石都是我们不太重视的颜色沉静、质地粗朴一类。我们有些石友甚至嘲笑韩国人玩的奇石挡次低。应该看到,韩国的赏石活动比我们普及、发达,他们的赏石理念比我们成熟,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长江奇石的质朴、浑圆、饱满的特色一面正符合他们的民族文化心理所形成的赏石理念,而质感华贵、色彩艳丽的奇石反而并不受他们的欢迎。据我所知:韩国石商在万州花一万元买的芙蓉石最后以半价放在犍为转让。


    个性、特色是长江奇石的立足之本,长江奇石就是长江奇石,就是它在独有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生成条件下,以现实状态表现出来的独有魅力与特色。对它的鉴赏,就要立足它有别于其它石种的突出个性,就要立足于它质朴、内敛的外貌下蕴含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诗情画意。




timg (1).jpg
二,艺术借鉴问题


    长江奇石因其品种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对它的鉴赏如果仅依靠以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物象对照,显然就太局限了,会把很多不同表现形式而有意味的、有感染力的好石排斥在外,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流失了珍品,也限制了我们自已的思维与眼界。


    长江奇石以画面见长,而画面图案是以二维平面来表现的,人类艺术用二维平面来表现的种类非常丰富,比三维立体的艺术种类要多得多。国画、油画、剪纸、摄影、腊染、螺甸镶嵌、卡通漫画等等,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各自有其深化主题的表现力,带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长江奇石在表现形式上的丰富性,需要借鉴相关的人类艺术的鉴赏方法去欣赏,才能去感受到更多千姿百态的长江奇石的魅力,因此,广泛借鉴人类艺术品鉴赏的方法,去欣赏各类不同表现形式的长江奇石,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艺术视野,也提高了赏石的眼格。


    例如:中国的绘画、书法都是线条来表现的艺术,因而也造成了国人审美的平面思维定势,习惯于对构图元素的平面排列组合,习惯于找物象的平面轮廓对应关系。 受几千年来中国画以线条表现平面图案的影响,在图纹石欣赏活动中,人们对以色块、线条表现的物象平面轮廓很容易达成共识,也即呈该类图纹的奇石容易受到认同;而对由色块、线条表现有立体空间、有透视关系的图纹,就很容易出现分歧,甚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


    因此,对由几段、几个层次的线条、色块,构成了具有空间透视关系的意境,仍然用欣赏国画、文人画的方法就不适用了,就需借鉴摄影或者油画的欣赏方法,从而获得思维辅助下的空间透视关系,才能把人的想象推向广阔的场景。


    又如:有些石友对风景类画面奇石很喜爱,但总是要求奇石构图上部有天空,下部是景物,这当然很合画理。但是现代绘画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构图模式。传统功力深厚的大师李可染、陆俨少等,他们的风景画,也有构图满密,上部空间很少的特点,却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何况现代艺术家们更是不断地探索创新,创作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构图布局、艺术表现技法与形式。长江奇石同样丰富多彩,那么,长江奇石上出现类似现代绘画的画面,我们是不是该换一个角度去认识欣赏呢?


    长江画面奇石中有很多类似皮影、剪纸、版画、腊染、古壁画、汉砖拓片、现代彩墨画、卡通画、漫画之类的构图形式,特别是类似现代绘画的图案很丰富,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事物都有距离,但却有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与深刻的表现力,若借鉴人类艺术品的欣赏方法去赏玩,它很可能就是一枚精品,而以简单的物象对照去判定,它可能似像非像,只是一枚普通奇石而已。因此借鉴人类艺术的欣赏方法对欣赏长江奇石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可欣赏的艺术门类拓展了,各种艺术门类互相借鉴融汇,大大地丰富了艺术世界内涵。奇石,虽然是自然物,不是人类创造的,但它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却是人们以人文为基础的艺术审美眼光去发现的,因此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孤立艺术世界之外





timg (2).jpg
三,文化与品格问题


    中国的赏石观是人文的,侧重于精神、文化与审美,赏石境界的高低,不是在于奇石的形态使人产生的惊奇程度,而是在于奇石的内涵能否引发联想、产生自我的人生观照。奇石是石头,从物质上它对人们的生活不像衣食一样有生死攸关的联系,从科学上它不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与标本。如果说奇,自然界任一事物要细究起来都是无尽神奇,比奇石的科学性、知识性博大得多,人们之所以喜爱赏玩奇石,最重要的还是人们的精神、文化、情趣能从奇石这个载体上得到寄托与发挥。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文以载道,讲究艺术兼具教化,体现在赏石上就是人们常说的“赏石悟道”。因此,只有最接近人类艺术品、与人类艺术相融通的奇石才能承载这样的信息。长江奇石的鉴赏就蕴含了这种社会功能。强调藏品能反映石主的学识素养、情感心声,为石主代言;能够人石“相击相和,创造对方”。


    象什么与不象什么的物象对照属奇石解读的技术层面,有什么寓意与有什么内涵属奇石鉴赏的文化层面。长江石友在长期的鉴赏实践中总结出,长江奇石仅讲状物类形是否具象的鉴赏观念是不够的,还要提升到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去认识。在这方面,可从部份成熟奇石藏家的藏品面貌中整体体现出来,当你欣赏他们的藏品时,无不感到在奇趣之外的那种让人思索与震撼的东西,那种蕴含中国文化传统、艺术特色的东西。例如:看了林同滨的藏石专辑《物华天宝》就有这样的强烈感受。


timg.jpg

    有人提出:“画面石与字画不同,字画是人为艺术,画面是作者的思想表达,你可以怎么想就怎么画,而画面石是天然艺术,它所展现的所谓‘思想’、‘内涵’是人们强加给它的”,说者只看到问题的一面。人类艺术品对作者而言,是倾诉思想情感的作品,对欣赏收藏者而言,与奇石没什么两样。而奇石是收藏者倾诉思想情感的对象,寄托内心情感的艺术语言。奇石虽然不是人所创作,其内容题材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去决定的,但却是人选择的,蕴含了收藏者结合奇石的自然特征所赋予的思想内涵,通过奇石藏品,折射出藏者的素养、学识与品位。不同的奇石爱好者的藏品风格千差万别就是明证。


    赏石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一点上长江奇石与其它石种一样,并无区别。本文所提出的“文化”问题,是指奇石鉴赏中的狭义的“文化”,对单枚奇石内涵的鉴赏品评,涉及到它的品位高下,由单枚奇石集合成的个人藏品,涉及到它的整体文化特色。


    通常人们对奇石的品评是停留在奇与不奇、具象不具象的外部特征的考量,或者质色型纹漂亮不漂亮的直觉观感上。有人说:“什么是好?稀有就是好、难得就是好,就如一方剪影人物石和一方眉眼齐全的人物石哪个好?我相信大家都会说那方眉眼齐全的好,为什么?因为它难得”。这话乍一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细一推敲:同样是“眉眼齐全”的人物石,一者气宇轩昂,一者委琐低俗,两者之间的品位高下就不是靠具象度来判定了。再如:一者具象逼真但并不生动,一者写意传神但感染力强,其品位孰高孰低又岂是具象度所决定的?长江奇石的鉴赏,强调从奇石外部表象中透出的精神内涵,那种惊奇之余让人品味、思索的东西,那种有人格化像征的东西。


    中国传统艺术手法上讲究借物喻志,以物喻人,如写诗讲究“比兴”,以抒发作者胸臆。两千多年前屈原以“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的艺术手法写成了千古名篇《离骚》。后来人们无论写诗作画,种花植树,无不借用物之品格,表达志向精神。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共识,虽然带有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质,但在同一文化背景下都有其社会公认崇尚的内容。如神佛、伟人、高士、名人、英雄类表现崇高精神题材的奇石,就比别的人物题材更受人们的喜爱;松、竹、梅、兰表现精神气节题材的奇石,就比别的植物类奇石更受人们追捧;表现名山大川、壮丽河山有磅礴气势的风景画面石就比风光小景画面石更受石友喜爱。这些都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寓意,深深印在人们意识中的。人们赞美松柏之挺拔,荷花之纯洁,梅花之孤傲,竹之气节,最终都归结到人的品格上,最终都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传统上。


    石头本身有坚贞不渝的品格,但长江奇石更在其具体内容上,反映出丰富的各种类型的人格像征精神。因此欣赏长江奇石的高层次境界,就是通过它具体的形体、图案上承载的人格化的东西,得到文化内涵的感悟,精神品格的提升,产生自我人生的观照。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一枚本不具艺术感染力的奇石,给它命一个好名,文化品格立刻就高了,而是必须在主题构图上就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打动人的精神气质。例如,现松柏的画面奇石必须得有挺拔、苍劲的气势;表现高士的画面石必须得有与主题相符的狂放、孤傲的气质;表现英雄的画面奇石必须得有一种崇高、无畏的气度,只有这样具有内涵的奇石才是最具珍藏价值的。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是:玩长江奇石要从其本质特征上去认识,客观理解其身的个性特色,不能盲目地与其它石种横向比较;对长江奇石的丰富表现形式与内涵,要拓宽视野,不要给自已设定太多的框框调调的限制,广泛借鉴,深厚积累。从长江奇石的外在奇特表象中品玩出它的
精神气质、深厚内涵的无穷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打造专业奇石展会交流平台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邮箱:89409@qq.com|电话:13707107108|法律声明|【石展网】 ( 鄂ICP备09021864号-1 )

GMT+8, 2024-4-20 06:46 , Processed in 0.10027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